陆九渊说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,这是心性情合一之理,是道德情感同道德理性的统一,也就是以情顺理、以理化情,它既是主观的,又是客观的。
内向性特征还表现在自我反思上。有趣的是,良知现成派倒更多地体现了意志自由论。
它不是与自然界相对立的孤立主体或相对主体,而是同自然界相互打通、连成一片的绝对主体。中国哲学之被称为实践理性学说,原因也在这里。饮食男女,人之天性,本无什么不好,这也是先哲的名言,但是任其放纵,确实会出现人欲横流的局面,事实上已经出现了。天地万物之故即所以然,虽可以思虑推致而知之,但那不是主要的,与自家身心性命没有多大关系。这些被西方哲学家称之为神秘主义,但是它有自己的特殊意义。
西方哲学讲意志,要么是纯粹理性的,要么是反理性的,容易出现理性与非理性的两难境地。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志自由,也是长期培养和锻炼的结果,并不是靠某种先验理性便如此。记者:最后请您谈一下您近来研究的重点和今后的设想。
记者:学术研究尤其是中国人对中国哲学文化的研究,客观性立场是十分重要的。他本来很重视宗教体验,但如此讲法,未免把境界问题泛化以至逻辑化了,以致把所有哲学都归入各种境界,这样反而失去中国哲学的特点。这当然不是说,中国哲学提倡情感主义,但它提倡情感的自我体验、自我提升,以实现某种境界。荀子还说过唯圣人不求知天,这又怎么理解呢?又如刘禹锡讲过天人交相胜,但是不是主张认识和改造自然,也是大有问题的。
过去对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研究不够,涉及这个问题者,往往以主客不分、缺乏主体性视之。这里的自然就是自然界,包括自在的自然与属人的自然。
而主体完善地体现某种价值理想或道德理想,往往被视为达到某种境界。但是冯先生讲境界问题的方法,受西方哲学影响太多,以致使中国哲学的特色未能充分显示出来。这是正常的,应该提倡的。它虽然讲主客统一(统一于主体),却并没有将二者混同,抹杀二者的界限。
当代生态伦理学出现之后,有人很自然地想到中国的天人合一说,认为它是讲人与环境(即属人的自然)保持平衡,在当代社会具有现实意义。此后,牟宗三先生出版了三大本《心体与性体》一书,对理学(即新儒学)心性论进行了系统梳理。似乎您的研究重点和兴趣发生了一些变化? 答 :是的,自80年代以来,我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。曾陆续发表过一些文章,比如对先秦的孔子、魏晋的郭象、宋代的朱熹、近代的冯友兰,都作过一些个案研究,也写过一些总论性的文章。
只要达到最高的心灵境界,就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实现无限与永恒。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洞见。
(访谈人:干春松) 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心灵哲学它也可以说是思维空间、认识空间,但决不是单纯的客观思维、对象认识。
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,需要我们对中国哲学进行深层了解。但它说明了一个事实:儒家文化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,决不像某些思想史家所说的那样,已经永远成为过去,进入历史的陈列馆。在当今科技和工具理性支配一切的时代,这个问题显得更加重要了。尼采曾经说过,你应无条件地服从,这是斯多葛主义、基督教和康德哲学所主张的。正如孔子在讨论政治问题时所说:政者正也,正其不正以归于正。但它决不是单纯的客观认识,毋宁说是心灵所达到的一种界域和境地。
所有中国人并不需要信仰上帝,但是却相信人可以成为神圣,可以达到永恒与不朽。后现代主义则开始了对理性的全面批判,强调日常语言。
如果说,美学情感有所谓有意味的形式,那么,道德情感也可以有某种意义的形式,宗教情感可以有某种永恒的形式。中国哲学认为,心灵并不仅仅是认识器官或贮藏室,因而不等于知性或智能,它虽然包含知性,但更重要的还有情感、意向等等,这一点对于解决人的问题至关重要。
我认为这种说法至少是片面的。正如人的情感,既是个人的,又是共同的。
人欲横流决不应成为现代文明的特点。中国哲学既不是康德式的意志自由,也不是基督教式的宗教形上学,它所要回答的正是我是的问题,其他问题都是从这里发生的。人为了生活更好,不仅要满足肉体需要,而且要满足精神需要,把人类的精神需要同物质需要对立起来,并说成是颓废、保守,这在批判宗教可能具有积极意义,但在现代社会中已显出它的弊病。尽管如此,就其价值而言,是有不同层次之分的。
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理性与感性,中国哲学则是讲理性的。在这种情况下,这种精神与肉体、理性与感性统一的中国哲学,难道没有发言权吗?对于人类未来哲学的发展,难道没有意义吗?灵与肉的冲突,有利于不断追问人生的底蕴,迫使人们不断思考人生,试图求得彻底解决。
但是,我们也常常看到法律同良心的冲突,这是一个现实问题,也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。中国哲学的境界说,无论是儒家,还是道家,甚至包括中国化的佛学,虽然各有不同,各有特点,但是它们都主张实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。
上帝完全是外化、异化的结果,中国人的宗教情感则完全是在心灵中实现的,而且是哲学化的。既然讲境界,当然有心灵的超越,但这是自我超越,不离自我而又超越自我。
在中国哲学看来,人既是整体的存在,心灵境界也应是整体境界。但所谓肯定或否定,并不等于对现实存在的前提进行肯定或否定,也不是对现实存在进行无条件地肯定或否定。这里包含着某种理想主义的主张和批判精神。但是,二者确有相通之处,这就是它们都反对二元对立。
但是我也相信,任何哲学,都提出并回答了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,尽管回答的方式和结论并不相同,因而具有民族特征,但正是这些不同特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,中国哲学对现代文明将会作出自己的贡献。
但是,他只强调概念的认识却忽视了情感及其体验的作用。牟宗三等学者重视直觉,但也是强调理性方面,忽视了非理性、超理性的方面。
是心灵的创造,但又不完全是主观的,只要成为境界,便有其客观普遍性。人者万物之灵,灵既是灵气,又是灵性,性气是不能分开的。